對大自然的景仰與崇敬情懷,共同梳理過去的繪畫語言,以細微的方式觀察萬物的生命軌跡,其中所蘊含的養分及情感,將在藝術家的筆下化作感動與治癒的力量。
作品名稱
向天攫取| Grabing The Sky
藝術家
林子超
年代
2018
尺寸
45.5 × 38.0CM
材質
油畫
作品名稱
天空|Sky
藝術家
林子超
年代
2020
尺寸
53×33CM
材質
油畫
作品名稱
溪旅||Along The Stream
藝術家
林子超
年代
2021
尺寸
45.5 × 38.0CM
材質
油畫
作品名稱
螻蟻日記Ⅱ |Tiny dailyⅡ
藝術家
徐若鈞
年代
2020
尺寸
90×90CM
材質
紙本設色
作品名稱
呢喃Ⅲ |WhisperⅢ
藝術家
徐若鈞
年代
2021
尺寸
30×30CM
材質
紙本設色
作品名稱
樹上的星星I | Stars on the treeI
藝術家
徐若鈞
年代
2021
尺寸
26×18CM
材質
紙本設色
作品名稱
炸婆菜|Fried vegetable
藝術家
劉芳慈
年代
2020
尺寸
60x50x35MM
材質
金工
作品名稱
甜湯圓|Tangyuan
藝術家
劉芳慈
年代
2016
尺寸
50x50x10MM
材質
金工
作品名稱
燜桂竹筍|Braised makino bamboo shoot
藝術家
劉芳慈
年代
2016
尺寸
70x55x15MM
材質
金工
展覽介紹
油彩筆下的心靈淨土 林子超
創作即境土追尋,無論身處幽谷或喬木,都能覺察到淨土的光芒。
藝術家林子超擅長以細緻的筆法創作,營造獨有的空間氛圍,透過大量的冷色
調油彩,讓環境色彼此交融,形成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獲得第十二屆金車油畫
獎首獎殊榮的他,將大自然蘊藏的豐富性與創造力,繪出親臨其境的視覺享受。
展出歷程記錄下對萬物的觀察,讚嘆台灣大自然千萬年的造化。對林子超而言
:「當大地川流孕育,如眾生之母擁抱,它深植於每個踩在這片土地、流淌著
台灣血脈的台灣子女。」以創作的異化觀察,作為啟蒙效果的催化,並取得自
然中救贖的精神屬性,進而成為林子超的創作旅途。
就像主打作品〈所為破繭的禱告〉,以純熟細膩的筆觸刻畫,透過不斷藝術創
作與省思,如重生般開啟不同視野。藝術家期盼能傳遞一些支撐和慰藉,即使
心境已不如初見山林時那般澄澈,但觀者仍能從作品中獲得精神救贖與感動。
/
裂縫後的墨彩視界 徐若鈞
梳理生命中的裂縫,堆疊記憶中的故事,推開沿途一扇扇通往未來的窗。
藝術家徐若鈞利用寫日記或練習書法字的廢棄紙張,以果汁機打成紙漿,象徵
打破後的重建,重新獲得新的詮釋方式。如同每個生命中的裂痕、縫補、修復
、存在,每個過程都有著不同的意義,裂縫之後不一定有更美的風景,但留下
的存在地都將成為深刻的印記。
通過自己的生命經驗,以細胞為索引,觀察顯微鏡下細胞的樣態,將其點線面
化作語彙,相互交疊的畫面像是層層排列的細胞、亦或是重山復嶺的山巒,作
品中伴隨著各種不自然的協調,有的像是白雲、海浪遊走的感覺,像期待被縫
補或癒合的奇蹟。
「大自然給予我們太多,而我也希望它日能成為種子、成為養分,去張開雙手
滋養其他的生命。」透過生命中的養分與情感堆疊,藝術家希望能在畫面中給
予最大能量,它會化為潺潺漣漪、積成綿綿山峰,從窗間的一道光中,鋪陳蔓
延。
/
金工打造客家新風貌 劉芳慈
傳達對客家美食的情感,注入濃厚的情感塑造,重現客家佳餚新風貌。
藝術家劉芳慈將金工結合漆藝,並以金工最古老的敲花技法創作,利用金屬的
延展性反覆敲擊,使片材形成凹與凸,呈現所謂淺浮雕、半浮雕的立體度。向
觀者傳達在堅硬的材質下,經過碰撞與激盪,也能賦予金屬新樣貌。
創作靈感源自客家人多元米食文化,像是主打作品〈新丁粄〉以客家美食型態
結合敘事影像,作品投射出的敘事影像為各家各戶忙碌製作新丁粄的場景,造
形上為橢圓、保留龜的圖騰,繪製壓模出的新丁粄造形,上方搭配著新丁花作
為呈現方式,寓意為祈願新生兒能健康平安成長茁壯。
此外,藝術家劉芳慈顛覆以往,使用金屬材質製成項鍊、首飾,讓展場不只有
一般的客家菜餚作品,更希望能貼近民眾的生活、引發共鳴,誠邀您一同來細
細感受。
/
三位藝術家以不同媒材表現生命在逆境重生後的狀態,誠摯邀請您一同共賞油
畫、彩墨、金工漆藝創作下的全新樣貌,希冀民眾能在作品中找到共鳴及生命
的淨土。
展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