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藝術家羅友劭以獨特的空間裝置美學與精緻的視覺語言,將觀眾帶入一場介於人造與自然之間的感知漫遊。這場展覽不僅是對都市環境中微觀自然的重新觀察與體會,更是一種詩意的建構行為,邀請人們在水泥叢林中找回與自然相連的感官意識。從都市裂隙中萌芽的藝術語言羅友劭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並取得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碩士學位。他的創作始終圍繞在「人造」與「自然」之間那條模糊而不穩定的邊界,透過空間裝置、現地製作與公共藝術計畫,探索當代城市生活中潛藏的自然殘影與視覺語彙。
在《林中漫步》中,他延續一貫的創作觀點,將都市中不經意冒出的植物——那些在人行道、牆縫、建築邊緣悄然生長的生命體——轉化為空間中的視覺節點。展場作品以細膩卻強烈的介入方式,出現在觀眾意想不到的角落:梁柱間、天花板邊緣、牆與牆的縫隙。這些作品如同都市植物般「無孔不入」,突破我們對展場中觀看模式的慣性,引導觀眾彎身、仰頭、駐足,與空間重新建立感官連結。
空間與光影的共生設計
此次展場的設計亦是展覽的一大亮點。金車文藝中心擁有大片自然採光的窗面,羅友劭特別強調了自然光線與作品互動所產生的多重變化。他大量使用透明、半透明材質與反光塗料如壓克力和柏油等,搭配簡約無色的配置,讓光影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使觀眾隨著天光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觀看經驗。「我特別想強調作品與光線的互動,而這些具有高透明度與反射性的工業材料剛好滿足了這點。」羅友劭解釋。這樣的材質選擇,不僅反映出他對「自然-人造」對立框架的反思,也呼應他對當代城市景觀的詩性再現。他將作品安置於觀眾可能會忽略的位置,實為一種觀看方式的顛覆。他不希望觀眾「站在正中央、仰望焦點」,而是希望他們「如同林中散步一般」,在發現與探索中和作品產生聯繫。
跨文化經驗中的創作演進
羅友劭曾在台灣、英國、拉脫維亞等地駐村與展出,其作品往往與場域密切結合,並帶有對當地文化脈絡的回應。在倫敦,他針對雕像與鴿子糞便的創作計畫,回應當時「推倒不義雕像」的社會運動。他強調:「文化環境會改變觀眾對作品的詮釋,而這正是我持續創作與調整的動力來源。」
公共性與藝術的交會點
羅友劭的創作經常進入公共場域。他認為與畫廊相比,公共空間充滿不確定性與挑戰,這些場域的功能性與群眾性質,反而讓作品有更多與觀眾產生即興互動的可能。他也特別偏好如車站這樣的空間,「它是人們來去的場所,充滿時間與記憶的流動性,也是我最理想的展示場域之一。」此次展覽中的作品,雖然位於典型藝文空間內,卻保有他一貫對公共性與自然再造的想像。觀眾在《林中漫步》中既可感受到都市植物生長的倔強,也能透過他對空間與光的編排,感知自然與人造之間細緻的對話。
平衡現實與理想的創作之路
身為年輕藝術家,羅友劭並不諱言自己仍在創作與生計間摸索。他直言不以藝術為主業反而讓他獲得某種創作自由,不需過度迎合市場或潮流,而能更忠於自己的藝術理念。他未來將持續開展裝置與社群參與型創作,亦預告九月將在新竹參與另一檔聯展,展出形式將與《林中漫步》大異其趣。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會在更多非典型場域中,看見羅友劭那一片片生長於縫隙中的人造森林。而在那之前,《林中漫步》將是一次完美的出發點,讓我們以更敏銳的眼光,在都市叢林裡,與自然重逢。
資料提供/羅友劭 文章整理/胡愷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