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張競芝 創作個展【∞無垠】 Chang Ching-Chih Solo Exhibition: ∞limitlessness
Jun. 03 → Jul. 13 2025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Jun. 03 → Jul. 13 2025
  • 紅色5號

  • 張競芝

  • 2021

  • 38 x 15 x 15 cm

  • 陶瓷

  • 黑色13號

  • 張競芝

  • 2021

  • 32 x 26 x 15 cm

  • 陶瓷

  • 白色22號

  • 張競芝

  • 2021

  • 39 x 19 x 18 cm

  • 陶瓷

  • 白色17號

  • 張競芝

  • 2021

  • 34 x 18 x 16 cm

  • 陶瓷

  • 藍色12號

  • 張競芝

  • 2021

  • 39 x 12 x 20 cm

  • 陶瓷

  • 紅色6號

  • 張競芝

  • 2021

  • 30 x 30 x 5 cm

  • 陶瓷

  • 藍色6號

  • 張競芝

  • 2021

  • 22 x 15 x 8 cm

  • 陶瓷

  • 藍色9號

  • 張競芝

  • 2021

  • 15 x 15 x 8 cm

  • 陶瓷

展覽介紹

裂痕中的繾綣:創作中的循環語言與不解之結

在張競芝的作品前,很難不被那一圈圈旋轉、層層纏繞的陶結所吸引。它們看似靜謐,卻彷彿在空氣中持續流動;像是一隻溫柔繾綣的大蛇,帶著一種近乎本能的方向感,緩緩滑行進入觀者的視野與意識。這些作品無法單憑視覺迅速理解它們的脈絡,它們沒有明確的敘述,有的只是反覆出現的節點、弧線與意外的裂痕。

張競芝,〈黑色2號〉,瓷,40 x 29 x 14 cm,2025

結繩記事的當代表述

張競芝在訪談中提到,兒時對古人以結繩記事的方式產生強烈興趣,這份對原始記憶形式的著迷,後來轉化為創作中的核心語彙——成為帶有「身體性」的記憶承載物。這些陶製的繩結,不只是造型或結構,而是她與過去經驗之間的「連繫」。她不傾向為作品定義單一解讀語言,卻又不避諱承認這些形象與自己的生命經驗有所關聯。

正如《周易・繫辭下》中提及:「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1] 在現代的語境中,張競芝以陶為繩,以結為語,建構出一套模糊、難解、但充滿情感張力的語言體系。這語言無法閱讀,卻能直指內心;它無法翻譯,卻讓觀者感到似曾相識。

她提到自己的作品早期曾用「編碼」命名,並非為了分類,而是對自身生活經驗中被編碼的回應:「學號」、「身分證字號」、「工廠品項代碼」,這些社會制度下的「標籤」,反而成為她作品中的「象徵符號」。這樣的操作,讓她的作品在有機與人工、直覺與制度之間游移不定,像是隱藏在感性之下的編碼系統。

莫比烏斯環:無限的循環

除了結繩,另一個貫穿她創作核心的符號是「莫比烏斯環」。這個數學中的拓撲奇觀,只有一面與一條邊,象徵著無限、循環與邊界的消解。張競芝從小學時便對這個圖像感到著迷,這份童年記憶在多年後化為創作中不斷旋轉、盤繞的造型語彙。

莫比烏斯環在西方哲學與數學理論中,常被引用來探討自我反思、永恆回歸與空間連續性,讓我們可意識到空間的連續性,也象徵著無限、輪迴與自我反思的通道。在張競芝的作品中,這種迴圈感轉化為視覺節奏,也同時是心理狀態,一種反覆掙扎卻仍回到原點的精神運動。

堅硬與脆弱,張競芝人如其作。陶在燒成之後雖堅實穩固,然而在高溫歷程中卻脆弱不堪,裂痕往往在毫無預警的瞬間浮現,也可能因溫度、濕度或土的配方而悄然變化。張競芝並不排斥這些「失控」,反而欣然接受,將它們視為創作的一部分,而非必須修補的瑕疵。

裂痕:侘寂之美的當代語彙

日本的侘寂美學(wabi-sabi)強調不完美、暫時性與衰敗之中的深層美感。侘寂美學專家 Leonard Koren 在《Wabi-Sabi: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指出:「美,不在於完整,而在於不完整中所蘊含的生命力與歷史。」[2] 張競芝對燒陶的裂痕的包容,不僅是創作姿態,也是一種將古老侘寂精神轉化為當代表達的詮釋方式。

在她的作品中,有些陶結外觀上殘缺,帶著裂紋、錯位與表面破損,但這反而能視為「畫龍點睛」,甚至是作品細節的一部分。這不僅顛覆了傳統陶藝對於完整度的重視,也挑戰了工藝製程中的完美主義。這樣的態度也反映了她對藝術展示機制的質疑。在訪談中她坦言,自己並不完全認同「創作就必須發表」的論點,她更在意的,是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感受與能量。

女性身體的繞行隱喻

觀眾時常將她的作品聯想到身體,有人看見了人體器官,有人感知到了繩索與纏繞的感官經驗。張競芝對此抱持開放的態度:「我希望每個人帶著自己的經驗來閱讀作品。」

這種對觀看與詮釋的開放性,不僅打破了作品與觀者之間的單向權力結構,也可被視為女性主義對「控制」與「凝視」的溫柔反動。藝術家雖未明言自身立場,但她在繩結語彙與身體感知的編織中,似乎已潛藏對女性身體歷史與感官經驗的回應與指涉。

張競芝的作品如同一封未開的書信——纏繞著記憶、錯置著時間、藏著無法朗讀的語句。

而她自己,則像是一位把線頭交給觀者的說書人。她的創作,像一場持續轉動的環形對話。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但觀眾總能在其中找到某一刻與自己重合的節點。

 

▍參考資料:
[1]《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2] Leonard Koren,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Stone Bridge Press, 1994.

 

資料提供 / 張競芝
採訪編輯 / 李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