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金玉其外
「金魚」諧音「金玉」寓有生活富裕之意,為千年前中國便開始豢養的觀賞魚類。如今在水族街或夜市攤販擺著水缸販賣各式與價格各異的金魚,包括碩大的頭瘤、澎潤的氣室、驚豔的魚鱗等違反自然繁衍的樣態,是隨著人對美感的需求或視覺官能欲望逐漸人工生成一個物種。金魚的祖先為樣貌普通的鯽魚,經過漫長的人工養殖和選育,產生現今我們所看到破百型態的金魚。「以金魚做為寓言之物,既是人對美的追求的渴望行為,亦是一種戀物之癮。」
在水中緩慢游移的金魚,尾鰭隨著游動而飄蕩,漂亮或有些笨拙的泳姿有種莫名的療癒感,使人暫時忘卻生活的煩憂。在林君芳這次展覽「金魚索麻」當中的索麻( Soma)一詞,源自於英國作家赫胥黎於1932年發表的作品《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Soma是一種迷幻藥劑,用於消除人們心中不快的情緒,而金魚對人類來說,何嘗不是一種精神上的「Soma」?
精神載體
大學即主修油畫創作的林君芳,畢業後依然進行繪畫創作,同時進行平面設計接案和咖啡廳工作。而進入師大美術系研究所之後,她養了一小缸金魚,這些金魚的身影也被收錄於這次展覽當中。在研究所課餘時間,她一邊照顧陪伴祖母一邊完成自己的創作與論文。說起開始養金魚的契機是因為喜愛牠搖頭擺尾的可愛模樣,金魚除了帶來視覺的美感享受,在繁雜細瑣的生活中不知不覺變成一個能夠安全釋放生活壓力的角落,即使因忙碌而無暇陪伴,金魚仍自在悠遊的生活,無負擔與壓力相處模式讓她感到輕鬆;但也在飼養過程中,漸漸覺察牠的背景。
金魚經過人類的育種,繁衍出各類變異特徵,例如只能視野侷限的望天眼金魚,或是帶著水泡的水泡眼金魚、以及沒有背鰭的蛋種金魚等,放養於自然環境中是無法存活,而人類因自己的喜好而創造出不利於生存,可能造成生活不便的物種。而變異特徵越突出種類飼養困難度越高,水溫、氧氣與水質等都需時時留意,變異的物種十分脆弱。
在飼養的金魚陸續離世後,她便不再養了:「金魚,對其的第一印象既是美化環境、能使人心曠神怡的觀賞物種,但其最核心的成形來由卻潛藏著人類對美麗的欲望、標準甚至耽溺,由思維意識的層層包覆之下,人類在這過程中宛如造物者般,對金魚此物種不斷的改造,成為人類觀感上所希望的模樣,抑或是種對美的留戀,欲將其保留、存有並佔有的心態。」
系列創作
將觀點聚焦於社會學當中,人類對於視覺與感官上的審美追求,因科技進步讓人更輕易取得視覺上的刺激,她將生活中所體會到的經驗,轉化為創作載體「金魚、煙霧、植物、光景」等四個元素,融入作品當中,形成本次展覽三大系列作品。〈日漸月染〉系列,以似雲似霧的物質瀰漫在畫面當中,無固定的型態包圍著畫面中的魚體,象徵人類意識般無法揣測的狀態,並以繪圖軟體分離色彩,來展現欲望意識的多樣性,畫面中虛幻、飄渺不定的樣貌,映對著金魚在漫長的變異培育歷程中,產生生理的鬆散脆弱,與美麗易逝的狀態。
金魚從語言、符號或實際存在的實體,之於大眾都有一個明確的文化意象或寓意認知,這些社會既定的印象與觀念,顯現出人類對於生活或審美的價值觀與期待,下意識地對於金魚的印象多為「美麗、吉祥、脆弱」等,在〈光景裡的牠〉這系列作品中,透過光線與光景的呈現,將金魚塑造成被信仰的對象,人類對特別物種的喜好,以及追求視覺享受與精神上的崇拜奉養,使得金魚被賦予人類寄託的想像與憧憬,而畫面中的花卉也是人類對於美麗事物追求的執念展現,與金魚有著雷同的信仰軌跡,將以上元素加諸於創作當中,每幅作品都帶有著「審美標準、祥和、耽溺、短暫」等不同的隱喻。
〈在時間裡搖擺〉系列作品,林君芳嘗試以自動性技法與調整油料比例來實驗,藉由油與色料於畫面中製作出皺摺、滴流以及分離與融合的效果,並以石膏為基底,降低畫面的彩度,展現時間流逝後的溫潤與重量感。畫面中集結許多品種的金魚,結合上述兩系列作品的表現手法,以虛實形體的金魚穿插在作品當中,配合透明壓克力外框,呈現在時序中金魚變化的各種姿態樣貌。
「美」的期待與迫切
在人類與動物關係學家,哈爾.賀佐格所著《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探討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議題,在這個複雜世界中的灰色地帶,即使許多事情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卻都是值得大眾反思的議題。
在採訪期間至水族館拍攝金魚,看著金魚在水中的身姿,不難理解為何牠會如此令人著迷,然而如同林君芳在創作論述中提到的:「人對觀賞『美』的期待與迫切,既是種自然、衝動的情感,亦是對大環境的妥協或同化;另一方面,每個個體無法預測其何時產生對審美的需要,也說不準對於美的情感何時離去,美感物質的推陳出新,標準不一而足、快速更替,審美需求總是無聲無息的如影隨形或隨風消逝。」也因此她由飼養金魚過程得到的啟發,並將生活上的發現與汲取抒發於作品中,嘗試提供給觀者另外一個思考的立足點。
圖、文 / 林君芳、黃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