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柯幸均 創作個展【無所適從】 Ko Hsin-Chiun Solo Exhibition: At a Loss
Mar. 13 → Apr. 11 2021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Mar. 13 → Apr. 11 2021
  • 適得其所II

  • 柯幸均

  • 2019

  • 60F

  • 壓克力

  • 適得其所III

  • 柯幸均

  • 2019

  • 60F

  • 壓克力

  • 適得其所I

  • 柯幸均

  • 2018

  • 30P

  • 壓克力

  • 恆在的平靜與快樂III

  • 柯幸均

  • 2019

  • 3F

  • 壓克力

  • 林森北我的家

  • 柯幸均

  • 2020

  • 直徑40 cm

  • 壓克力

  • 恆在的平靜與快樂I

  • 柯幸均

  • 2019

  • 1F

  • 壓克力

展覽介紹

無法安放的焦慮

來到柯幸均位於台北住家的創作空間,小小幾坪的空間內擺滿她的作品,一旁還有不少動物造型面具,原來,不喜歡拍照的她,偶爾會戴起“面具”來偽裝自我。訪談中發現,眼前這位嬌小,說話輕柔的女生,看似開朗健談的外表下,內心藏著消極負面的性格;她不喜歡自己,時常拋出對自我的質疑,因此常陷入在焦慮情緒之中,尋不著一個位子將自己好好安放。

若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柯幸均表示「就是矛盾大對決,我是一個性格固執又超麻煩的人。」她語帶哀怨的講述自己矛盾、固執又鑽牛角尖的性格。

柯幸均,1997年生,成長於台北的中產家庭,父母從事理工相關領域,她和弟弟在生活安康無虞的環境下成長。她自嘲自己是家中最不會讀書的人,當初為了考上國立大學,聽從父母親的建議,到畫室的美術升學班補習,從基本功開始努力學習。

順利考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後,反而對繪畫提不起勁,找不到創作的動力,在學校消沉沒落的渡過了前三年。探究其因才發現,原來是當初的升學式訓練,對繪畫的興趣逐漸被消磨殆盡;直到遇見影響了她的老師們,才讓原本那毫無頭緒的自己,改變了對創作的思考方式。老師曾經和她說:「創作,不是為了做而做,是從想法開始。」因此她開始思考,並尋找能夠觸動自我對生活、社會、環境的感知與想像。

透過「點」得到解答

仔細觀看柯幸均的作品,可以發現她透過「點」來描繪對象物,矇朧的畫面中彷彿被罩上清晨的薄霧,想看卻看不清楚;她擅長利用彩度和諧的多樣性,組成繽紛卻安定的畫面,在構圖上創造出舒適安定的空間,形成她獨特的創作風格。

「用點創作純粹是個有趣的開始,因為影像就是由很小的像素所組成,只要抓到每個色點和位置就可以做到寫實,一開始想試試能用點畫到多精準。」她笑著說,並觸摸手上的作品分享:「因為顏料有厚度,摸起來會有顆粒感,很像我焦慮時皮膚上出現的疙瘩,我很喜歡,妳摸看看。」

創作的過程耗時費力,因為無數色點有時令人眼花撩亂,她表示自己在畫「點」的過程中,就算累了,也把自己當成機器人,不斷逼迫著自己繼續畫,有些微強迫症的情況「我刻意將自己丟到一個糟糕的環境,我覺得負面情緒本來就比快樂情緒還深沉,我把負面、焦躁的狀態當成能量,它迫使我去想更多事。」柯幸均選擇正面迎擊,接納這些壞情緒,並對這段時間的思考做了一些結論:「我一直再尋找哪件事對我有意義,能驅使我一直創作,但原來不是;我自身的負面情緒就是我在找的,最貼近、最能觸碰到我心裡的東西。我想好好處理它。」她堅定的說這是目前最想做的事。

創作呼應自身的矛盾性

<適得其所I>是創作者半夜到海邊散心,所得到的靈感「我在空曠的路上走者,偶爾會看到幾台發著亮光的販賣機,突然好希望自己是那台機器,只要不停的過電、持續的運轉,這樣就不用思考,呼吸就好。」她若有所思的說,這件作品表達了孤獨、壓抑的情緒;看似適得其所的外表,卻由躁動的筆觸所組成。希望將自己化為一台冰冷機器,從中得到救贖,偽裝成理想的模樣,也尋找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柯幸均說自己對構圖有強烈的控制慾,<適得其所>系列作品中,飲料和冷藏食品整齊排列於貨架上,每件物品都靜靜待在屬於他們的位置,呈現和創作者自身不同狀態的反差,不管是人生還是超市裡商品擺放的位置,這樣安穩的構圖,才能令她感到安心。

迷惘很正常,代表你正在想

“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90後的青年最迷惘的一件事。
創作者柯幸均畢業後,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期許、不明的等待、無解的題,如同沉入汪洋河海般。這段日子,像在看不見底的水裡持續踢空著雙腳,充滿了焦躁與不安,無法立足卻又不知去向;即便把握了際遇和相助,讓自己失望的終究是自己。當憤怒與厭惡不斷投射出自我,才看見與自己相處之間的無盡失落,而創作正是她與自己共存的方式。

這次的展覽《無所適從》,柯幸均將嘗試多元、實驗性的創作,也會展出裝置藝術及多媒體形態的作品,從創作者自身狀態為出發,討論身體如何消化或沉浸在不可控的情緒之中,以及情緒又是如何控制或影響著我們的身體。「作品需要代我道出憂傷甚至暴力,如此我才能以安樂示人。」希望透過躁動不安的情緒,能讓觀者直視這樣的不舒適,進而找到屬於每個人更舒適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