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Your feedback is important to us..
Please leave a message and we will reach out to you soon.

JOIN US

Your feedback is important to us..
Please leave a message and we will reach out to you soon.

EXHIBITIONS
Huang Yen-Hsun Solo Exhibition: The Solitary Ruins — Light Refracted in the Voids
Nov. 20 → Dec. 28 2025
CHENGDE SPACE-TAIPEI
Nov. 20 → Dec. 28 2025
  • 夜巡者

  • Huang Yen-Hsun

  • 2024

  • 100cm x 140cm

  • Wooden board, calcium carbonate, acrylic, sand, gloss varnish

  • 造物03 星⾨

  • Huang Yen-Hsun

  • 2023

  • 140cm x100cm

  • Wooden board, calcium carbonate, acrylic, plastic composite materials, epoxy resin

  • 始源與永恆

  • Huang Yen-Hsun

  • 2023

  • 120cm x 90cm

  • Wooden board, calcium carbonate, acrylic, gloss varnish

  • 造物04 彌散

  • Huang Yen-Hsun

  • 2025

  • 60cm x 90 cm

  • Wooden board, calcium carbonate, acrylic, epoxy resin

  • Olm系列-a.

  • Huang Yen-Hsun

  • 2023

  • 100cm x 60 cm

  • Wooden board, calcium carbonate, acrylic, gloss varnish

ABOUT

在無垠的黑暗中,一束光劃開深海與宇宙的邊界。孤獨的身影穿行於巨大的幻象與幽微生物之間,仿若在凝視自然的深層記憶,也在探問自身的歸屬。光微弱卻頑強,暗示著即便一切終將被黑暗吞沒,存在仍能於縫隙中折射。這是一場關於孤寂與追尋的旅程,人如何在浩瀚無聲之境,證明自身曾經閃爍。

藝術家介紹
黃彥勳,生於臺灣臺北,現居於臺北市。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長期以壓克力繪畫與裝置作為主要創作媒介,關注人類文明、時間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其作品以「殘骸」、「遺跡」、「光」與「碎片」為核心視覺語彙,構築出從廢墟到宇宙虛空的詩性場域。創作常以宏觀的宇宙意象作為出發點,延伸至對個體存在的哲學思考。關注人類在時間洪流與物質世界中逐漸消蝕的痕跡,試圖在「虛無」與「存在」之間尋找平衡。曾獲24年高雄獎入選、第20與第27屆大墩美展油畫類第一名、34與35屆桃源美展油畫首獎、23、24年臺灣銀行繪畫獎優選及第六屆鴻梅新人獎視覺創作組等獎項。

從窗外風景到宇宙:人類文明的宏觀想像
自幼,黃彥勳便默默觀察著這個世界的變遷。他凝視家中窗外景色,森林逐漸化為荒原,荒原又被城市吞噬。一連串地景環境的變化,讓他感受到一股只能遠觀而難以抵抗變化洪流的無力感,也逐漸了解到人類在巨大系統與自然循環中的渺小位置。「一直以來是我繪畫作品都以宏觀、沙盒的概念去呈現,保持一定距離以上帝視角去觀看,這種方式也許來源自可望知曉一切的好奇心,可望去編排與調整,希望盡可能的掌握一切事物的發生與可能。」黃彥勳以特殊的視角,探索人類在變動世界中所能擁有的觀察位置與精神疆界,並在畫布上重構屬於自身的宇宙秩序。

遺骸作為文明的殘影
在觀察與想像的延續中,黃彥勳將視線聚焦於人類文明所遺留下的痕跡。作品中時常可見飛行器殘骸、遺跡、光影與塵埃等元素,源於他對宇宙科學、考古影像與廢墟建築的興趣關注,透過長期蒐集與沈澱,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具象徵性的畫面結構,成為情感與意義的載體。對他而言,這些物件並不指向某個明確的事件,而是象徵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留下痕跡、試圖證明自身存在的行為。這些物件象徵文明的遺留與記憶的斷裂,而隱約微弱的光線在畫面中折射,則暗示人類意識對永恆的凝視與追尋。

〈造物〉系列作品靈感源自1968年史詩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黑色方碑。黃彥勳從中延伸出對「造物」概念的再詮釋,嘗試將幻象的繪畫轉換成現成物的擬仿與再製。他以繪畫與複合媒材手法創造出宛如人造物的殘骸,也許是飛行器,又或是某種遙遠過往的造物,經過時間的風化,殘存的遺骸成為某種紀念碑,存在的證明之物,也許在某處曠野上抑或是星空中的遙遠角落永恆矗立。

▲ 黃彥勳 〈造物02 智果〉,木板、碳酸鈣、壓克力、亮光漆,100 x 50cm,2022

打破傳統觀看方式
在創作過程中,黃彥勳大膽嘗試不同材質、手法及題材所碰撞出的多重可能性。在〈凝視〉、〈墜〉等作品中,能看到多個畫格拼貼,將時間、記憶切割成片段,每個片段呈現不同的視角或情緒。這種碎片化手法是黃彥勳對於畫面敘事一種非線性敘事的構圖嘗試,不同場景視角讓畫面有節奏感,也打破傳統的單一透視。這種構圖既提供視覺動態,也讓觀者在觀看時產生探索感,彷彿在解讀一段逐漸拼湊的故事。
近年來,黃彥勳更將平面繪畫的思考延伸至空間裝置創作,透過增加物質性材質與量體的組構,建立出「廢墟中的觀看系統」。觀者在作品之間移動,彷彿進入時間的遺址,觀看人類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微渺與孤寂。這些作品不僅呈現對時間與存在的形而上探問,也反映了當代社會中個體面對資訊過剩與精神荒蕪的內在焦慮。

▲ 黃彥勳 〈凝視〉細部,⽊板、宣紙、碳酸鈣、壓克⼒、炭精筆、亮光漆,80 x 140cm,2025

孤獨的詩意
對黃彥勳而言,孤獨並非僅是缺乏他者的狀態,而是一種自我與世界之間的張力。當外界的喧囂退去,意識開始在無邊的靜默中聆聽自身的迴響。這種清醒的存在感,使人意識到自己與宇宙之間的距離,也因此開啟了對「存在」的思考。「在孤獨之中,人類最接近自我的真實,不再被社會結構與語言框架所牽引,而回到最原初的感知與思索。這種狀態雖帶有荒涼,更蘊含深層的詩意,因為唯有在孤獨裡,人得以創造、想像、回望與前行。」黃彥勳認為,孤獨之所以成為人類獨有的詩意,是因為它讓我們意識到「自我」的有限與宇宙的無限之間那條難以跨越的縫隙。正是在這縫隙中,藝術、思想與記憶誕生。孤獨並非消極的孤立,而是一種對存在的積極凝視,是人類與宇宙展開最私密、也最誠實的對話。

展覽簡述
一片片時間的殘骸凝結成淡藍色塵埃,折射微弱光芒,閃爍於星環邊緣回望的視野中。時間將一切侵蝕為殘骸,直至塵土荒蕪;面對外在世界,個體如何定義與證明自身的存在?又如何在無垠孤寂中留下痕跡?展覽《孤絕的殘骸 — 微光折射於空隙之間》中,藝術家黃彥勳結合繪畫與物件裝置,探索人類在虛無宇宙與時間洪流中的抵抗與追尋,以及個體面對外在世界的存在辯證。以殘骸、遺跡與生命等符號構成視覺語言,微光與斷裂訊息在虛空中折射,放大孤獨感。然而,孤獨並非虛無,而是宇宙中人類獨有的詩意。



黃彥勳 創作個展「孤絕的殘骸 — 微光折射於空隙之間」
Huang Yen-Hsun Solo Exhibition: The Solitary Ruins — Light Refracted in the Voids
展期:2025.11.20 (四) – 2025.12.28 (日)
開幕:2025.11.29 (六) 15:3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 / 金車文藝中心KCCA



 

資料提供 / 黃彥勳           文章整理 / 陳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