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 展覽預約連結
藝術家介紹
藝術家Steven Parker 運用廢棄的樂器、業餘合唱團、樂儀隊、蝙蝠群的都市棲息地、八哥鳥群與三輪車隊,討論控制系統、跨物種行為以及如今被遺忘的歷史。他曾獲得羅馬獎、Tito’s Prize、傅爾布萊特獎學金、波洛克-克拉斯納獎,以及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資助。Parker曾於2023年擔任美國作曲家論壇的麥克奈特駐訪作曲家。
Parker 的作品包括為人類、動物與機械所精心設計的社群儀式,還有以舊時監控工具為原型設計的聲音雕塑,以及為汽車、三輪車和自行車駕駛所創作的交響樂,以音樂宣洩濃烈的情緒。Parker曾以展覽或演出的形式亮相於羅馬美國學院、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CUE 藝術基金會、德州Fusebox 藝術節、韓國光州媒體藝術節、林肯中心藝術節、洛杉磯愛樂 inSIGHT 計畫、瑞士琉森音樂節、馬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德州McNay 藝術博物館、倫敦 Rich Mix、多倫多 SXSW 以及坦格伍德音樂節。身兼獨奏家與紐約當代音樂團隊 Ensemble Signal 的成員,Parker已首演超過 200 部新作。
Parker 的作品曾登上《紐約時報》、Colossal 和 Design Milk 等媒體。他現為 Collide Arts 執行總監、Blanton 美術館 SoundSpace 計畫策展人,並於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任教。他曾就讀於奧柏林學院、萊斯大學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數學與音樂學位。
駐館計畫
Steve透過為期五個月的「笙聲生」計畫結合美國與台灣的樂器工藝,採用廢棄媒材創作一組融合樂器設計與雕塑藝術的混合樂器裝置,
從而拓展樂器設計與雕塑領域的可能性。
「笙聲生」駐館創作展-展覽介紹
笙聲生(shēng shēng shēng)/Sheng Rebirth
當樂器的聲音消逝後,它會變成什麼?
在《笙聲生》這件作品中,那些遭棄置的樂器,被轉化為承載變形與記憶的容器。
過去四個月,藝術家Steve Parker 走訪臺北的跳蚤市場與回收場,蒐集了損壞的笙、古箏與阮——這些樂器曾被音樂家的呼吸與指尖譜出旋律。他以風乾的植物、樹蛙的鳴叫,以及小型馬達為它們灌注全新生命與能量。
在他的手中,這些樂器彷彿有了新生命。其中一位新加入的「演奏者」為山林間的樹蛙,作為一種變形後的生命體,樹蛙如同神諭者,其鳴叫講述著關於過去與未來生態系統的健全。來自臺北的客席音樂家,以及觀眾的參與、互動,都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觸碰這些裝置共同演出一場聲音饗宴。
《笙聲生》位於一座充滿神話氣息的森林中。這是一處關於跨文化、變形的故事聚合場域:在這裡,東方的貴族靜坐在神木間冥想,西方的英雄進入荒野,帶著轉化後的姿態重返塵世。展覽中的樂器承載著種種關於蛻變的敘事章節。這些重生,雖不及鳳凰浴火般壯烈,而是帶著一種靜謐且細緻的….,來自創作者未曾預期的聲音與形式
從笙的神話起源出發,《笙聲生》探討鳳凰傳說中的矛盾:為了重生,必須先擁抱死亡與捨棄。當中的轉變鮮少伴隨著劇烈的奇觀登場,而是種緩慢且有意識地,將殘破之物重新融合,一點一滴地開始,譜出一段新的章節。
展覽資訊
Steve Parker 駐館創作展 【笙聲生】
Steve Parker Residency Exhibition:Sheng Rebirth
展期:2025/07/24(四)-08/03(日)
*展覽採預約制,請至上方連結預約
地點:KCCA 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 / 金車文藝中心 KCCA
資料提供 / Steve Parker、ACC亞洲文化協會 文章整理 / 吳昀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