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以絞胎為筆的日記
即將從台藝大工藝系研究所畢業的陶瓷藝術家,陳子雲,仔細的向我們解釋絞胎的製作過程,從她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對於這個媒材的熱情以及所付出的努力。
選擇以絞胎創作
會選擇絞胎為創作媒材,是因為一路上不同學習階段的影響。高中服裝科的訓練讓她對於片狀的物體感興趣,加上大學美術系時畫油畫的基礎,讓她在做陶瓷創作時開始思考,如果陶瓷是立體顏料會是什麼樣子,於是,她將顏色融入黏土中,再進行切片、塑形,開始研究絞胎。
進入台藝大的工藝系研究所後,她發現因為自己是急性子的緣故,她比較不喜歡上釉的過程,也因此,她更全心投入研究絞胎。美術系在創作上的自由,工藝系在細節上的著重,讓她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創作,同時,也能夠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平衡,「陶瓷可以兩者兼顧,可以有用途,也可以作為裝飾」,她提到自己目前的努力的方向,是希望能夠讓作品不那麼危險、脆弱,並且增加成功率。
絞胎是一個困難的技法,因為很容易在燒陶的過程中裂開、失敗,再加上目前台灣比較沒有前輩藝術家以絞胎來進行的創作,因此大部分是靠自己研究、摸索,努力克服絞胎的特性。從選擇合適的土,調製色粉的比例、濕度,到疊絞胎的方式,燒製的時間、溫度等等,都是決定著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絞胎是陶瓷裡面的君子,裡外都一樣。」她笑著說,雖然過程很辛苦,但因為執著以及喜歡絞胎的效果,還是會在一次次的經驗當中調整、找到最適合的製作方式。
創作來自生活
在她的創作中,大多是來自生活和情緒,就像是日記的小標題那樣,運用創作來記錄生活的感受,運用陶瓷為媒介來讓自己的情緒具象化,也在創作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心靈自由。
這次展品中的「回憶零件」就是以自己容易忘東忘西的個性出發,彩色的部分是記得的東西,而黑色的部分代表著想不起來的事,也許記得輪廓但是忘了實際的模樣,而在思考、回想的過程,就像是模型那樣,慢慢的摘下,再慢慢的拼湊出形狀。
作品中植物的元素
「植物是有情緒的,它們以顏色、外在的姿態來展現,但不會主動的表現。」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植物的元素。她提到之所以選擇植物,是因為認為自己是一個相對被動的人,因此,覺得植物和自己的個性很相像;於是,她習慣在作品中以植物來表達自己。
像是展品中的〈不存在的真實〉也是以植物的型態來呈現。這個作品的正面是香菇的造型,另一面則像是花;正面給人的感覺是愉快的,而另一面則是呈現複雜的狀態。她想透過作品表達事情是一體兩面的,自己也經常在兩種情緒間來回,在別人眼中看到的自己與自己真實的情緒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