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含光的厭世者-現實社會的壓制,阻擋不了我們閃耀的能量,它已然從身體由內而外淺淺地映照出「屬於每一個個體的微光」。
來到林庭如板橋住家的工作室,小小幾坪擺滿作品,房間中一隅之地是日常創作的空間,林庭如的作品多以人為主體來創作,小時候對於美麗的事物十分著迷,當時她跟許多女孩子一樣喜愛畫漫畫人物,除了喜歡觀察人以外,她表示自己選擇寫實畫風,可能源自於處事上強迫症的部分。因父母好客,家中常有客人來訪,學習日本舞也讓她接觸到許多長輩,這些觀察人的經驗和成長環境,與她至今的創作多有關連。
厭世代,自我
1992年生的林庭如,是被稱為「厭世代」的八年級生。作家吳承紘所著《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裡面形容厭世代的處境:「台灣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低薪導致年輕人失去夢想,在經濟壓迫下失去生活,整日被錢追著跑,因而成了厭世代,甚至就這樣落入貧流層再也無法向上流動。」世代間彼此對於價值觀與時事認知的不同,像是一條自然的鴻溝,林庭如除了想藉作品表達這個世代的心情與狀態,在追尋自我之餘也期望能搭起不同世代間的橋樑,讓彼此多些理解。
在大學之前,林庭如表示從未獨自離開台北,對她來說家有種無以言喻的依賴感,從大學就讀台中教育大學,直到研究所畢業,才再度回到家中生活,每個階段都是追尋自我或是與它人磨合相處的實踐課題,研究所時林庭如因心理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逃避自由》而開啟自我探索的旅程,《逃避自由》以心理分析為出發探討人格特質與社會環境議題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關係,裡面提到「威權主義下的聽從者,是在逃避自我決定所需承擔的風險」。林庭如個性細膩,不喜歡拒絕他人的情況下常在不知不覺之中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也因為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梳理了她對於自我定位與社會環境的疑問,而埃里希‧佛洛姆的另一本書《自我的追尋》則是對於自我定位與愛人能力探討的另一個層次追尋。
當我再次想起你
2014年林庭如的作品〈花漾若固〉與〈藍色的缺口〉系列以女性部分軀體作為表現,開始以藍色作為畫面主色調。喜愛藍色為受到藝術家謝貽娟(Jo Hsieh)影響,深邃而直達觀者心靈的藍,林庭如談起謝貽娟的作品還是充滿著感動:「那個藍是純粹且深邃彷彿能將靈魂吸入作品中,一霎那令人覺得自身的靈魂與軀殼要脫離般。」在林庭如的作品中,藍色代表著超脫物質的生命力與能量流動。
林庭如在碩士初期的創作以環保與人之間的關係為議題方向,當時對於藝術創作的方向感到迷失,指導教授詹獻坤提出「個體也是社會群體的一個縮影」,使林庭如更加肯定自己的創作,並多以自身為主要描繪對象,在系列作品〈當我再次想起你〉畫面中的描繪人物雖是自己的樣貌,但並非代表她自己;作品名稱中的「你」非第二人稱,而是代表著每個人心中不願面對或是遺落的自己。「為了符合他人期待成為他們要的樣貌,自己委屈一些又何妨,是否就能讓其他人開心與放心一輩子?」林庭如表示曾經為了配合別人的步伐而忽略自身感受,這些曾經的人生足跡並非是她自己印下的。如果依照自己腳步前行現在將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讓觀者發起一種自身詰問。
2014年至2016年的作品,畫面中微翹的ok繃為傷口,是一個出口與對外溝通的管道,是有益於成長的力量,她將人生中不快樂的部分轉變為深刻的記憶,最後轉為能量一筆一筆畫進作品當中。
曖昧性,能量流轉
林庭如的油畫作品中以人像為主,面部神情是畫面中重要的一個表徵。畫面中的人物可說是面無表情,抑或是欲言又止,似乎難以歸類為何種情緒,林庭如形容其為「曖昧性」的情緒,也能解釋為「既不快樂亦不極度傷感」,可如此的神情卻也成為了其它世代眼中「無所謂性」的表情。問起為何以自己為Model,林庭如說因為這樣比較省錢(笑),但其實是希望透過自己的面部精確傳達出當下眼神與表情。
2018年作品〈雛〉張開雙翼瀰漫著藍色的光芒與霧氣意象,代表能量的流轉與林庭如自我的覺醒,過往負面的記憶與負面的情緒轉換,為勇氣與能量消融進畫面當中,從畫面中身體由內而外散出,展現力量與微光,林庭如將生命歷程中所產生的體悟與心得,以繪畫的形式,藏之其中。希望與不同世代對話,並和同世代的人帶來正向交流、共鳴與激勵。
開幕時間 2020/12/20(日) 15:00 於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圖、文/林庭如、黃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