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生活中種種習以為常的地貌,在年復一年中多了些時間的痕跡,直至消逝的來臨…,他才赫然發現自身早已對眼前事物潛藏著不捨,那些家附近的地標乘載了徐涌誠的生命經歷,像是個陪伴者看著自己成長,本次展覽主軸圍繞在自家附近的汽車教練場,因都市更新一步步走向拆除,最終夷為平地,同時此地也是他學會開車的基地,駕訓班的拆除不僅是實體物件的消失,更是種回憶的終點以及無法延續的記憶。
人們因不願淡忘而選擇記錄,但記錄本身越是應證了遺忘正在發生,對他而言,記錄與記憶彼此如同相互映射的鏡像,兩者界線模糊,卻共同勾勒出彼此的輪廓。
 時代的流變與留念
時代的流變與留念
錄像作品《盲啞記憶》中,徐涌誠表達對汽車教練場逐漸消逝的感受,並娓娓道出這塊地曾存在過的過往。在他的日常中時常經過這裡,因此此處對他而言是熟悉的,不過對他的阿嬷而言,這裡卻是日治時期的電塔基地,這種熟悉中帶點陌生的感覺,或許對於不同時代的當地人而言,就是屬於他們自己理解與土地關係的方法。徐涌誠藉由創作記錄不同生命經驗的流動與變化,而直至建築拆除前,他曾多次到訪與撿拾那裡的遺留物,試圖把握自己與此地的情分。在那一堆拾得物中,有塊告示看板宛如通往家的地標,每每望向它,便清楚知道「家就在不遠處」,如同燈塔在夜裡指引歸途的方向,令人熟悉。
 跨媒材的抉擇
跨媒材的抉擇
徐涌誠的創作涉及平面、裝置、錄像…等媒材,媒材不僅是技法的表現,更是他刻劃生活細節的方法之一,影像是貫穿本次展覽的主要創作媒材,也是他近年來常採用的表現形式,在不同媒材之間取得平衡,對於他而言是一大挑戰,一開始對古典攝影技法的專研,使他對攝影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思考如何讓作品與媒材更好融合的過程中,他時常感到一種如木屑刺入掌心般的細微不適,那種彆扭、不自在的感受存於創作思考中裡,他理解到:「影像應該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種開放性、非線性的敘事。」於是,他開始懸置起對媒材與技法的預設,轉而讓創作內容作為最前沿的導引,使媒材在過程中自然浮現,並逐步形成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
 「異質殘景」:創作者筆下的思想軌跡
「異質殘景」:創作者筆下的思想軌跡
最後,透過創作者的文字,回到作品最初的感受與思緒,傾聽那段屬於他自身的內在情緒。
在本次展覽中,我試圖在既有的基礎上重構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與情境秩序:影像不再僅僅局限於平面的觀看,而是在空間安置中發生,甚至在觀者的身體經驗中被觸發。作品融合了文件紙張、歷史圖像、片段殘影及我所記錄的影像,或是多種媒材的拼接與並置,使整體視覺體驗保持在一種等待詮釋、無法確定的懸置狀態,就同記憶一般無法言說。觀者並無法僅通過線性敘事來解讀這些圖像,而是被引導進入一個由斷裂、異質所組構的感知情境。
《異質殘景》展覽的目的除表達我個人對於影像、記憶之間關係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希望呈現一種持續激發觀者感知的觀看方式,邀請觀者在影像的異質裂罅與不可能性中,重新思考影像中可見與不可見的層面。我們究竟看見了什麼,又遺失了什麼?在這些過程中,人是如何建構記憶的?這些遺失的部分,是否正是觀看本身最真實、最不可言說的部分?
資料提供/徐涌誠   採訪編輯/吳昀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