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末日之後,我們如何想像尚未發生的世界?
「未來」對人類而言,是一種懸置、曖昧、無法完全掌握的狀況。而許心緹的創作正是這種狀態,她的畫面彷彿從宇宙與身體之間生成,充滿形變的器官、非線性的動態、無法命名的空間,它們既是空間中彌留的詭譎氣息,也是難以言喻的精神性場域。
許心緹(b.1998)出生於美國,生長於臺灣。於台北藝術大學學士畢業後,赴倫敦藝術大學純藝術研究所繪畫組進修。長期關注繪畫如何建構出富含情緒流動的空間,並連結身體、宗教、宇宙與科學。作品風格深受基督信仰與音樂背景啟發,揉合時間感、感知經驗與末日寓言,形塑出動態而曖昧的精神場域。
從信仰到自身的探尋
許心緹的創作起點,源自宗教圖像與身體經驗。她在基督教信仰家庭中成長,也從音樂世家的啟蒙中獲得節奏性的視覺表現能力。畫面中像是軀體的線條彷彿一直在轉化、分裂、擴張、模糊邊界。這種視覺移動的表現,並非藝術家的敘事,而是她內在的精神場域。
繪畫在這裡不是記錄身體,而是讓身體成為通道。德勒茲在《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中指出,培根的繪畫是「感覺的力量本身」,不是再現,而是將感知轉化為視覺力量。許心緹的畫面也是如此,它們不是關於某個人、某個事件,而是關於「尚未被說出」的東西如何浮現。
這些空間是模糊的,它們無法被明確命名,色調也偏向灰階的紫紅色,像是血肉經過時間風化後的殘影。線條時而蠕動、時而破碎,畫面像是一道還在打開的傷口,也像是一道還未癒合的時空裂縫。
「從宇宙到內在,對我來說是貫通的狀態。我的作品不是在講某個故事,而是試圖捕捉那個連結:宇宙、精神與感知之間如何互相滲透。」
空間的生成與觀看的位置
在面對許心緹的作品,不只是觀看,更像是進入一種精神性空間。這種進入並非沉浸式劇場或裝置,而是更為內向的,一種知覺上的共振。畫面像是讓你回想起某段模糊的夢、某個尚未到來的未來,像是在末日前幾秒,靜靜聽著自己的呼吸。
許心緹的繪畫是心智與身體之間的互動實踐:畫面中的結構,既不具象,也不抽象,而是介於之間的「第三空間」,既能辨認其感官來源,又無法用語言明確界定。這正是當觀看成為共感的時刻,觀者的經驗與作品重疊,彼此生成想像空間。
這樣的邏輯下,「末日」並不是指毀滅,而是指邊界的開啟,是精神場域的一次重組。而預言不只是事件,而是提前感知、預設為可能的模型。許心緹筆下的「末日模型」,不帶危機感,反而像是等待情緒的降臨。她創造的是一種過渡地帶,一個讓觀眾能去感覺、去投射,但又無法控制的場域。
音樂性與「未完成的空間」
許心緹的作品畫面具有音樂性的節奏感在其中流動。這不單源自她音樂世家的背景,也來自她對視覺延展性的理解。動態在她的畫面裡,不是再現某種動作,而是模擬空間的生成過程。線條、光點、色塊的使用,讓畫面像是正在發生、有呼吸的場域。
這種畫面結構,讓圖像不再是靜物,而是承載「尚未被言說」的張力。圖像與觀看者如映射,在映射下生成意義。構成了一個等待觀者進入、投射、再造的空間。使觀者可以自由地閱讀、迷失與再構築。
讓感官知覺先行
創作像是低頻的震動,像是精神深處某個角落開始擴張的微光。許心緹不追求具體的敘事,而是在尋找精神性的延伸方式;她不關心表象的繁複,而是關注情緒遊走的痕跡如何被感知。
這些畫面像是時間的容器,容納夢、直覺、預感與靈光。它們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答案,而是召喚。在這個極度喧嘩的世界,她的創作提供一種稀有的觀看方式:慢與靜,去嘗試感受未發生的一切可能。
▍參考資料:
[1] Gilles Deleuze,《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1981)
資料提供 / 許心緹
採訪編輯 / 李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