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三井悠華 創作個展【追尋原風景】 Mitsui Yuka Solo Exhibition: In Search of the Original Landscape
Aug. 19 → Oct. 03 2025
臺北承德館CHENGDE SPACE-TAIPEI
Aug. 19 → Oct. 03 2025
  • 木之實之印

  • 三井悠華

  • 2025

  • 134×76.5cm

  • 水墨

  • 淺睡

  • 三井悠華

  • 2024

  • 35x27cm

  • 水墨

  • 黑色的蝴蝶1

  • 三井悠華

  • 2024

  • 130.5×97.5cm

  • 水墨

展覽介紹

聲音記憶的歸鄉之旅

藝術家三井悠華以細膩的水墨拼貼技法,將記憶與情感層層堆疊,像是在靜謐之中輕聲的呢喃,創造出如詩般的畫面。

在這個數位化、快速變遷的時代,她以緩慢且細膩的方式,將紙張一層層貼合、覆蓋,像是在重建一段遺失的記憶,也像在進行某種安靜的儀式般,召喚著什麼。這次的展覽主題「追尋原風景」,正是從一段偶然的聲音記憶開始。

「有一次,我在台灣聽到鳥的翅膀拍動聲,那聲音讓我突然想到日本的故鄉。」三井悠華靦腆地笑著說,那是一種說不上來的熟悉感。「明明是第一次聽到的聲音,卻好像在哪裡經歷過。」這份突如其來的情緒,成為她創作題材的起點。

對她而言,所謂的「原風景」並非童年的具體場景,而是潛藏於內心,那種熟悉又陌生的記憶感受。因此,她試著將這份感受視覺化,透過羽毛的意象、細膩的筆觸痕跡與精心的空白配置,將這些難以言說的情感慢慢堆疊於紙面之上。


跨越文化與記憶的邊界

三井悠華出生於日本,曾就讀於多摩美術大學日本畫專業,後赴台灣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研究所,並預計於2025年秋天繼續留在台灣攻讀博士。

從東京的多摩美術大學一路走到台北,她的藝術路徑跨越了文化,也跨越了記憶的邊界。初見她的作品時,我感受到一股獨特的寧靜氛圍,這不是全然的寂靜,而是如她自己所描述的「安心與寂寞」共存的一種感受,在細緻而溫和的畫面中,溫柔卻又帶著些許憂傷。

她坦言,初到台灣時,語言上的障礙曾經是很大的挑戰,但在台灣師長與同學的支持下,她逐漸適應並且在藝術創作上找到了新的可能。她也提到:「日本比較缺乏專門學習東方水墨的環境,而台灣卻擁有非常好的師資與資源。」這成為她選擇台灣求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台灣生活的經歷,為她帶來了新的創作靈感。她特別提到藝術家楊世芝老師的影響,老師以棉紙和水墨拼貼的方式,啟發她更有意識地運用拼貼技法。她形容道:「拼貼的過程就像在與過去的片段對話,每當我一層層地貼紙,畫面逐漸呈現豐富的層次。最底層的紙逐漸被覆蓋,就像某些記憶被深深藏起。」

三井悠華在多年日本畫訓練的基礎上,將日本畫的材料與東方水墨的表現形式結合,並將傳統精神與當代觀念融合並置,創造出獨特的藝術語彙。她偏好使用和紙等溫潤的紙材,除了因為材料本身的觸感,更因為紙張宛如日式和服般層層堆疊的方式,呈現出日式美學的細膩與內斂。


鳥羽詩意,介於完整與殘缺之間

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羽毛意象,源自她過去在東京飼養的五隻鸚鵡,這些羽毛凝聚了她對與寵物鳥有關的深刻記憶,甚至超越了形式上的美感,轉化為情感與記憶之間的橋樑。

「我使用各種色彩作搭配,因為我養的每一隻鸚鵡顏色都不同,所以牠們的羽毛成為了我記憶中非常深刻的一部分。」因此這些羽毛並非真實鳥羽的描繪,而是情感的容器,在畫面中飄浮、包覆、懸停,如一首沒有歌詞的搖籃曲。


展覽主視覺作品〈鳥的搖籃曲〉便是對這種感覺最完整的呈現,這件作品不追求一個完整的敘述,而是想讓觀者透過羽毛、拼貼與色彩的交錯畫面,鋪成到一種既柔和又輕盈的「被包覆感」。她在色彩的處理上也格外謹慎,「溫暖的色彩,讓人安心;但只要暗一點,情緒就會變得有點寂寞。」刻意保留的空白,如同一封沒有寫滿的信,在沈默中流露著情感。而這份既安穩又帶點疏離的情緒,也構成了她作品最獨特的心理張力,一種看似平靜,卻潛藏起伏的內在風景。

在留白與未完成之間,打開想像之門

在三井悠華的作品,常會見到日本美學特徵,比如精妙的留白畫面。她刻意保留觀看的空間,期望觀眾能夠與自己的內心「原風景」產生共鳴,喚醒那些模糊又熟悉的記憶。

曾有觀眾意外地回饋:「這看起來像一條龍」或「彷彿聽得到鳥叫聲」這些非預期的觀看反饋,反而成為她持續創作的動力,讓她意識到自己作品蘊藏著更多可能性。

構圖中形體不完整的翅膀或腳爪特徵,她則解釋道:「因為面部的存在感太強,會限制觀者的想像。相對地,若是取不完整的局部,則會顯得畫面更具流動性與呼吸感。」她以〈黑色的蝴蝶〉系列為例,畫面中融入月亮與太陽等元素,描繪出類似蝴蝶翅膀對稱的抽象意象。「這種曖昧感我很喜歡。」她微笑著說。


屬於每個人的原風景

透過她細緻而耐心的敘述,理解她為什麼選擇來到台灣求學。她認為與台灣藝術家的創作相比,日本藝術家注重細緻的情感與造型美,而台灣藝術家則更加自由奔放,樂於將個人記憶與土地經驗融入作品中。而她的作品,恰好在這兩種特質之間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最後,她像大家發出一個簡單卻動人的邀請:「希望觀眾在看作品時,稍稍停下腳步,重新傾聽自己內心微弱而真實的聲音,找尋屬於自己的原風景。」


資料提供/三井悠華  採訪編輯/鄧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