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以金屬乘載的自然之聲
藉由擅長的媒材闡述自己的心境變化與大自然的奧妙,劉家銘使用一系列的作品呈現植物原始樣態,透過金工轉化自然意象,使觀者與作品產生連結,進而了解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起源
邁入暑假的南藝大,陽光炙烈得要將人烤熟似的,但環境十分的優美與愜意,適合專心致志的創作。步入金工教室,可以看到學生們正在製作的作品以及各項機具,由於敲打時會有巨大聲響、以及使用到火的關係,都要特別注意安全。這裡便是劉家銘的母校,在這裡,他深入了解金屬工藝並且投入諸多心力在裡面。
苗栗人的他,在高中時接觸了繪畫,因而對此產生興趣。大學就讀新竹教育大學(現為清華大學)時,接觸到許多材質,其中「金工」讓他想繼續深入鑽研。大學畢業後,他選擇了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屬產品組就讀。非常好奇研究所的選擇標準?他提到「一是想換環境,二是想要精進金工。也因為轉換環境的緣故,才有了這一系列作品的產生。」
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屬產品組由王梅珍老師指導,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具功能性的產品與珠寶為主,與一般產品不同之處在於藝術性與獨創性,珠寶以可配戴為主。
關於展覽
劉家銘的創作,以身邊的自然為出發點,日常中常見的枯枝、枯葉因為經過長時間流逝下而容於環境之中,不容易被察覺,而我們和周遭環境的關係,就如同自然物與空間的關係,當人到一個新環境中,不免會因為要適應新的生活,產生迷惘與困惑,而慢慢改變自身,透過模仿、學習,逐漸習慣新環境的節奏,避免自己與他人顯得格格不入,長時間下來將會習慣周遭的事物,但這樣的過程中不免會被身處環境所影響而產生改變,感官開始對於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刺激性,而感到時間停滯,無法成長前進,劉家銘認為這樣的狀態如同生物經由多年演化,最終能以擬態的方式融入環境,長時間下來被環境改變的自己,宛如擬態般消失於這個空間之中。
以重拾身邊自然之物,如同重新認識自己,環境之於當下的自己,身處在這個空間中,我們時而依附於其中,時而在這之中重拾自身價值,就好比融於環境中的枯枝落葉,雖不起眼,但當你仔細的觀察它,將會察覺,自然中即便在微小的事物,都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面貌,美麗的存在於當下。
此次展覽「重拾自然」,它象徵的也只不過是創作者人生中一個階段性的中點,但它卻是缺一不可的部分,以「重拾」並「珍藏」這個當下,它可能是一段過程、一個瞬間,又或者是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這些都代表當下的自己,透過這樣的經驗讓我們重新蛻變、成長。
運用的技法
自然物件的肌理欲使用金屬材質表現,有一定的難度。金屬予人的感覺堅硬冰冷,似乎無法與植物的韌性聯想在一起。但劉家銘透過細微觀察與各種技法的應用,使得一系列的作品慢慢成形。
以技法工具製作等進行分類,共有「金屬敲花」、「工具製作」、「金屬噴漆」、「金箔貼附」。「敲花」是金工裡古老的技法之一,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反覆敲擊,使片材形成凹與凸,呈現所謂淺浮雕、半浮雕的立體度,藉此賦予作品立體感和豐富的層次,最後再於形體上細膩地精修出線條;劉家銘認為製作敲花工具為學習敲花的第一步驟,因此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
金屬的上色方法有很多種,劉家銘選擇「噴漆」為主要上色手法,因為此種方式藉由層層的色彩堆疊,能更顯現出色彩的層次。「金箔貼附」常見於漆藝技法中,是透過生漆將金箔貼於物件上,運用黃金的色澤點綴物件的局部。而劉家銘使用此技法希望能將作品表面細節處理得更加完善。
三大系列
此次展出的作品分為三大系列──「依附系列」、「重拾系列」、「蛻變系列」。依附系列以「地衣」為情感投射對象,如同自身與環境的相互渲染、影響。即便自身因循著環境的制度改變了某些外在的表徵或內在的本質,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生存模式,就如同地衣依附於樹皮上,兩者互為表裡,在觀賞上,若少了任一物,可能都會覺得奇怪。
「重拾系列」以「樹皮」與「枯枝」為主。前兩者因外力或自然掉落於土壤中,被環境相融,但卻不失其本質;與劉家銘就讀南藝時的生活有幾分相似。
「蛻變系列」以植物果實為意象,象徵每個人如同果實般在經年累月的成長後形成獨特個體。果實的掉落是巨大的轉變,也是另一階段的開始,他藉此連結人與作品間的關係,並使之與觀者相呼應。
文/吳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