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金車文藝中心 15週年展 【迴域】 KCCA Fifteen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Revisit
Jul. 22 → Aug. 27 2023
臺北承德館CHENGDE SPACE-TAIPEI
Jul. 22 → Aug. 27 2023

展覽介紹

金車文藝中心  15週年展  【迴域】

創作是迴旋在時間軸上的姿態,豐富的進程飽和了歲月的深度;藝術為空白場域標記青春註解並賦予存在意義。並肩走過的彼此,在經歷曾經的未知後,迴游聚首,於此故域。

感謝優秀新銳創作者共伴,走過十五志學之年,金車文藝中心KCCA迎來空間與形象上的進化,在此關鍵之際,推出【迴域 -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邀請22位藝術創作者,透過不同創作媒材、迥異風格之創作品,其中包含油畫、裝置、影像、雕塑…等多種類型,看見臺灣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同時呈現創作者的視野與脈絡。

從聚焦個人生活經驗直至社會觀察,此次展出子題分為「人文環境」、「社會探究」、「文化理解」與「女性光輝」等四大主題,透過展出作品,各自展現對不同議題的感受與解析,透過聯展編織創思的交錯,聚異而同鳴。

金車文藝中心在藝文推廣的道路上,秉持著扶植新銳創作之理念,並連結彼此於社會環境,分享藝術的路途也已邁入15週年,【迴域 -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邀請您一同參與見證臺灣新銳藝術的再發生。

 

文化理解

藝術與工藝相互交織共同展現人類的創造力,藉由創作的語言與形式觀察。過去,對於傳統媒材的既定印象,是各地師傅職人的精雕細琢。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們,與職人學習鑽研各類型媒材的製作技巧外,創作中更涵蓋當代藝術觀點,從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中獲取靈感,展現對於造型美感的體現與世代傳承。

藝術家余廷彥、廖偉淇、詹凱復、游宗穆、陳肇彤、陳愷靜、黃柏勳分別以不同媒材與形式來詮釋創作。余廷彥藉由花卉觀察空間及光影的變化,花雖曇花一現但充滿韌性,為留住瞬間的美與靜謐時光,使用如攝影鏡頭的景深功能進行畫面構圖,創作一系列以花為題的作品。現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多媒材修護工坊計畫主持人廖偉淇從微觀到體察大自然元素獲得靈感,把金屬鍛造技法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是廖偉淇最熟悉的精細創作形式。金工鍛敲過程中,廖偉淇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刻劃對生活的感悟,重新凝視被遺忘的事物,詹凱復的藝術創作對他而言是種生活的轉化,將石頭本身簡單、純粹的物理現象帶出日常片段裡的微小抽象感受;陳肇彤的金屬雕塑作品〈姿態#10〉,將氣球的擠壓狀態轉變成不鏽鋼來凝結流逝的造型,透過鏡面不鏽鋼球體映射當下環境的特性,讓作品造型上的永恆與鏡面轉瞬間的映射兩者形成對照;傳統漆器工藝的裝飾技法運用於平面繪畫,表現出天然漆獨特的材質美。擅長以漆畫創作的藝術家陳愷靜作品〈敘事曲之一〉描述著居家日常,窗外的貓咪想抓住海棠花玻璃窗裡壁虎的尾巴。牆角的蜘蛛、桌上的螞蟻,各自譜寫著自己的生活旋律;木雕藝術家游宗穆,對於貝殼的喜愛啟發他以貝殼延伸出系列作品,作品〈蕨〉以「外部消去」讓作品的內與外同時呈現,「穿透」則讓作品不同於傳統雕塑;黃柏勳將作品結合底材是日式茶屏的老物件,作品〈逆旅〉名稱來自詩仙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畫面中呈現出一種和諧寧靜之美相當雅致。

人文環境

藝術來自對生命的觀察,本次展出者李宜亞、林禹彤、林葆靈、陳傑強、廖文彬、潘麒方,透過創作梳理自身生命經驗,刻劃生活中的細節。

日常生活中一瞬之間的感受,卻在心中留存許久,林葆靈〈泛黃的夜〉整體色彩偏低飽和度的大地色系,結合當代夜景,像是老照片般,訴說著經由時間流逝泛黃退色的記憶,並結合底片漏光的特性消融周圍景物,連結現實中隨時間不斷消逝的人事物景。

面對快速發展的世界,人與環境的關係也有複雜且多變的發展,廖文彬〈沉睡的大山01〉運用符號學的概念,布手套象徵著人類文明與工業的發展,以人體臥趴姿勢,意味人對自然的敬仰之心,而居於山頂的白鷺鷥暗示著人雖與自然共處同一空間,但依然保有距離且尊重各自的空間;科技的發達使得人們能快速聯繫彼此,卻在無形之中疏遠了現實中的距離,林禹彤〈distance_3〉雕刻現代人最常見的生活方式,「距離」是否在當今社會已不再重要,〈液態關係〉木雕一貫的固態性質呈現液態的膠著,人因科技能結識他人創建關係,反之也能隨意地斷開連結,進而反思科技帶來的影響。

觀者能透過藝術創作,窺探藝術家心中的一隅,或是了解他們觀看的角度,「對於我觀看經驗的再現」李宜亞經由描繪器物呈現自身的觀看方式,在自己所打造的空間,細細品味及挑選器物、古樸的老傢俱、熟悉的光線角度,種種都是他想重複註記的事情,並在創作的過程中讓畫面有記憶性;〈我思〉自畫像中的陳傑強透過描繪自己來察覺當下的狀態,〈万籁此林寂〉多重視角的重疊、時間碎片的重組排列,將無法被看見的味道、聲音、情緒、呼吸、觸摸的溫度,試圖描繪這些意識以外的狀態;潘麒方繪畫主題多以風景為主,描繪景物之間個別的關係,對於那些透過感知所得到的情感與體驗,則藉由顏色逐一將其帶入畫面中,堆疊出自身對時間與空間的感受,構成獨樹一格的繪畫語言。

女性光輝

女性藝術家的創作具有柔軟和堅毅的特質,在藝術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女性光輝,藝術家吳佳容、曾麗娟、邱婉婷、黃鈴詠將她們的人生經歷、情感故事以及對周遭事物的觀察轉化為藝術作品,通過藝術語言觸動觀眾的心靈,展現女性藝術家其獨特的才華與創造力。

其中藝術家吳佳容的創作核心來自於家庭,她將情感依附於針線之中,每一絲纖維和毛線都在作品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作品〈在相同的遠方〉彷彿是思緒的軌跡,是情感的載體,牽引出既貼近又疏離的風景,在流動神秘幽晦的光影中,揭示了藝術家內心深處的一角;而藝術家曾麗娟的創作都帶有其故事性和寓意,她將顏色繽紛的布料進行拼縫和組合,每件作品都如同童話故事般,營造生動而引人入勝的畫面,觸動人們的情感和想像力,帶領觀者進入色彩鮮明的夢境,感受當下時光的珍貴。

觀眾可以在藝術家邱婉婷的作品〈相〉、〈躁動〉和〈儘管〉中感受到她的躁動不安或對於現實的思索,她巧妙地運用纖維材質的重組,將不同的元素和情感拼湊、擠壓、拉扯,以此展現外在世界與內在情緒的交互作用,使作品具有細膩的質感、色彩以及層次感,展現出女性藝術家對於細節和情感的追求。

黃鈴詠的藝術作品以人物和植物為主體,將生命的關係融入植物與人之間。她以厚重的顏料堆疊呈現出層次分明的透明感,展現與傳統膠彩畫之柔美形象截然不同的多元面貌,並且對生命的循環她引發了有趣的提問:人們給予大自然營養,但當我們離開時,人們是否以某種方式繼續在大地上存在?因此她在作品〈植物人系列15-白露〉、〈花開開花〉通過描繪人與動植物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呈現了這種循環的奇妙景象。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女性在藝術領域展現的驚人力量和璀璨光芒,她們透過創作、展示和敘述,展現出多元的身份和不斷發展的藝術風貌,以各種形式和媒材表達她們獨特的創作理念和觀點。

社會探究

藝術家林文斌、黃贊倫、陳依純、黃政耀、黃頤勝,透過創作在自然環境與社會議題中探索,運用不同創作語彙喚起觀眾對當代文明發展的反思。而透過藝術作品傳達對科技依存、宗教信仰和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觀眾得以藝術家獨特的視角揭示其中富含的意義。

林文斌運用模糊晃影和錯雜片斷的創作手法,構建了翻轉和失序下的當代視景,並以個人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移動性和經驗為起點,轉譯了變動的觀看現象和異變後的數位影像;黃贊倫對機械複製時代下人類與科技的依存關係深入探討,質疑人類對科技便利性的盲目信任和依賴,藉由作品傳達對當今社會的警示與回應,希望觀眾能夠對科技環境保持警覺性。

近年來迅速發展下的社會,提供更多元的創作方式,陳依純將動畫即時偵測並能與之互動的特點帶入作品中,使觀者身歷其境地感受到科技與傳統的交會與碰撞。將故事融入科技媒介當中,試圖引發觀眾對社會環境的關注,透過人與科技互動的創作手法,激發觀眾對科技與文化交流的深思。

「人物動態所產生的視覺模糊影像」為黃政耀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人物造型的重新詮釋,賦予視覺上新的認知和意義,藝術家將此種創作方式用於兒童繪畫領域,探索抽象的世界,模糊的視覺突破了現實的限制,試圖讓觀者能夠用個人想像力解讀作品,而人物形體的模糊感則更加凸顯畫面的感性氛圍;黃頤勝則以影像和文件並列的方式呈現疫情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但同一時刻也為我們帶來新的思考機會,重新審視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面向。作品中的文字引發了觀者對於當下生活狀態的思考,及提醒我們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資料收集與發掘,他以詼諧的筆觸呈現,將近代的生活情境與古代文學中的詞彙巧妙結合。

藝術家們運用不同的創作手法和媒介,期盼喚起人們對於科技、社會、文化和人類生存等議題的關注和思考,並探索人類與科技交互作用的可能性及影響,透過藝術傳達對於現實世界的觀察,為人類提供更加深層思考與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

|參展藝術家|
余廷彥、吳佳容、李宜亞、林文斌、林禹彤、林葆靈、
邱婉婷、陳依純、陳愷靜、陳肇彤、陳傑強、曾麗娟、
游宗穆、黃政耀、黃柏勳、黃鈴詠、黃頤勝、黃贊倫、
詹凱復、廖偉淇、廖文彬、潘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