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色彩是潛意識的母語。」-卡爾·榮格
“Color is the mother tongue of the subconscious.” Carl G. Jung
人眼可辨識的顏色超過百萬種,然而真正觸動我們心靈的,往往不僅是視覺感官的刺激,更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色彩能喚醒我們內在深處的情緒連結,直抵感知的核心。對藝術家謝鎮璘而言,色彩與光線不僅是創作語彙,更是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謝鎮璘(Damonxart)是一位擅長運用光與色彩構築情緒場域的數位藝術家。他的創作關注色彩與人類感知之間的微妙關係,擅長透過漸層、流動、穿透等視覺語彙,營造出沉靜且具有感性張力的氛圍。作品橫跨數位藝術、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畫面中常見大量色彩線條交錯排列,營造出強烈的動態節奏與視覺張力。過去,他曾多次與 Apple、Samsung、Adobe 等國際品牌合作,作品受邀參與臺北、首爾、深圳與巴塞隆納等地展覽。近年來,他積極將藝術實踐帶入公共空間,透過色彩與光的構成語言,重新詮釋場域的流動與感受,使作品不再僅限於觀看,而能與環境、觀者產生更深層次的連結。
商業與藝術:兩種思維的切換
與許多社會新鮮人一樣,謝鎮璘從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後,進入知名動畫公司Bito甲蟲創意擔任平面美術設計師。工作數年後,他毅然決定投入個人創作,放手嘗試平面設計、3D數位藝術及裝置與燈具設計等不同領域,憑藉一股對於藝術與設計的熱忱,逐步形塑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視覺品牌。
對他而言,商業設計與藝術創作這兩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思考出發點。做商業設計時,往往是根據不同的需求,去打造對客戶來說最完美的「形狀」。就像是水進入冰塊模具一樣,設計師要能變成那個模具需要的樣子,靈活調整,符合所有條件。但當變成創作者,少了外部的需求,反而會面對一開始的「無方向」。就像水突然失去了模具,沒有容器可依附。這時就得不斷地跟自己對話,慢慢探索自己內心真正的形狀是什麼。水雖然沒有固定形狀,但它可以流動、可以蒸發、可以潑灑與暈染,也能變冷變熱。它可以像大海一樣深遠浩瀚,像瀑布一樣兇猛有力,像雲一樣輕盈柔美,或像河流一樣清澈,這些變化與延展性對於謝鎮璘正是創作的迷人之處。
城市中的色彩與童年記憶
謝鎮璘作品最鮮明的特徵,無疑是細膩的漸層色光。這些絢爛色彩,其實與他的童年經歷有著緊密的關係。謝鎮璘從小在基隆長大,在他的印象中,天氣好的日子很少,時常籠罩在雨霧中,放眼望去總是灰灰白白的一片,使得不同時間段的天空色彩、城市在藍色時期的色調,甚至是月光微微的冷白,都令他印象很深。「這些看似日常但卻稍縱即逝的顏色,對當時的我來說其實很寶貴。所以現在當我在創作那些柔順、細緻的漸層色時,會有一種很自然的著迷感,彷彿又回到那個在灰色城市裡抓住色彩的自己。」
前一陣子經過敦化南路二段時,很難不被一顆熾熱的大火球吸引目光。那是謝鎮璘近期在敦南之森展出的作品《陽顏 SUN HUE》,也是他首次挑戰在公共空間展示大型動態作品。謝鎮璘想為梅雨季節灰濛濛的台北市中心帶來一顆永遠療癒人心的「數位太陽」,但在規劃作品過程中,發現螢幕前方的立柱會遮住畫面,讓太陽無法完整呈現。苦惱之際,謝鎮璘以逆向思維將「遮擋」變成作品的亮點,並巧妙運用「錯視」的觀看行為,讓太陽只能在某個特定的單一透視視角中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形。「我讓太陽只在特定的觀看角度才會完整顯現,彷彿觀者需要『找到』太陽的存在,那是一種與城市互動的儀式。」
數位與實體之間的轉譯
謝鎮璘的創作時常遊走於數位與現實之間。擁有多年設計經驗的他,在繪圖軟體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實現任何視覺效果,物件即可極度透明、尺寸可以無限放大、光線也能任意控制強弱。然而,當這些作品被實體化為燈具或平面輸出時,則又是另一場與現實物理條件的角力與挑戰。但謝鎮璘並不將此視為困難,反而認為每一次製作過程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對我來說,這個『實體化』的過程本身就很有挑戰性也很有價值。我會盡可能忠實還原數位作品的質感與色彩,不論是材質、光影還是細節,因為那是我想像中『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樣貌。」如何讓存在於螢幕中的光與色彩跨越維度進入自然中,也自然成為了謝鎮璘創作中反覆實驗與琢磨的核心之一。
宇宙帶來的靈感與反思
隨著作品逐漸純熟,謝鎮璘對於「創作」的根本思考也逐漸從圖形的建構,深化至時間、宇宙、未知等更宏觀的主題。他經常在腦中描繪那些難以具象的想像:「如果天空是齒輪會是什麼樣子?」「時間會不會是一個無限循環的形狀?」這些提問本身沒有標準答案,卻構成他創作中不斷探索的動力。但對他而言,宇宙象徵著一種價值觀與認知方式一種未知、開放、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存在。而這種「未知感」,正是最讓他著迷的地方。創作於謝鎮璘而言,不僅僅是「做出來」東西,更是一場對話與提問的過程。他透過作品構築出一種具象與抽象共存的語言,讓觀者得以進入一個開放但溫柔的感知場域,彷彿置身在一場不斷流動的夢境中。
AI時代下,藝術為何仍不可或缺?
隨著 AI 影像生成技術的普及,設計與畫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誕生,卻也讓視覺體驗逐漸趨於雷同,進而引發所謂的「美感疲勞」。這種情況令不少創作者感到焦慮,甚至懷疑藝術創作的意義。然而謝鎮璘認為,現在恰好是藝術創作最值得堅持的時刻。他認為:「藝術創作本質上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過程,而AI就是一項工具,它能加速某些技術面的執行,但無法取代人的感受、思辨與靈魂。真正有力量的作品,永遠來自創作者內心深處的真實連結,而不是工具本身。」對他來說,藝術創作不僅是一種表現,而是一種自我與世界持續保持聯繫的方式。他計畫未來也將嘗試更多手繪創作,回到更原始的筆觸與節奏,持續在數位與裝置之間探索媒材與物質的無限可能。也期待臺灣能有更多數位藝術的舞台及資源,讓本地的優秀人才有機會被看見、被支持,建立起更成熟的生態與市場。
◍ 講堂介紹
你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它是否讓你想起某段記憶,或是一種熟悉的情緒?
本次金車文藝講堂,藝術家謝鎮璘將以「光如何照亮色彩、色彩如何傳達情緒」為題,探討如何透過數位視覺語言讓色彩成為情感與功能的橋樑。現場將透過多件代表作品,包括 DG Center 的《流光》、Lumitree 的《陽顏 SUN HUE 永晝太陽》、上海《夏日虹光》,並以紐約 JFK 機場的數位導視系統設計為例,引導觀眾思考色彩如何在光的引導下,牽動我們的感受與記憶,並在數位與公共空間中持續重塑感知經驗。
◍ 講師介紹
謝鎮璘 (Damonxart) 是一位擅長運用光與色彩構築情緒場域的數位藝術家。作品橫跨數位藝術、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畫面中常見大量色彩線條交錯排列,營造出強烈的動態節奏與視覺張力。曾多次與 Apple、Samsung、Adobe 等國際品牌合作,作品受邀多國展覽。近年來,他積極將藝術實踐帶入公共空間,透過色彩與光的構成語言,重新詮釋場域的流動與感受,使作品不再僅限於觀看,而能與環境、觀者產生更深層次的連結。
◍ 講堂資訊
講師:Damonxart 漸層藝術家謝鎮璘
講題:【光的情緒,顏色的語言】
時間︰2025.08.16 (六) 14:00-16:0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臺北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請務必以真實姓名、手機號碼進行報名,以免遺漏通知損失權益※
資料提供 / 謝鎮璘Damonxart 文章整理 / 陳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