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Your feedback is important to us..
Please leave a message and we will reach out to you soon.

JOIN US

Your feedback is important to us..
Please leave a message and we will reach out to you soon.

EXHIBITIONS
李俊儀 創作個展【記憶的隙縫 花園私語】
Sep. 05 → Oct. 11 2020
NANJING SPACE-TAIPEI
Sep. 05 → Oct. 11 2020
  • 在草叢之中II

  • Li Chun-Yi

  • 2020

  • 53 x 72 cm

  • Oil Painting

  • 記憶的家屋I

  • Li Chun-Yi

  • 2020

  • 53 x 72 cm

  • Oil Painting

  • 記憶的家屋II

  • Li Chun-Yi

  • 2020

  • 53 x 65 cm

  • Oil Painting

  • 另一種形式

  • Li Chun-Yi

  • 2020

  • 53 x 65 cm

  • Oil Painting

  • 螢光色的思緒

  • Li Chun-Yi

  • 2020

  • 53 x 53 cm

  • Oil Painting

ABOUT

關於繪畫

問起何時開始接觸繪畫,李俊儀只記得小時候拿起廢紙就席地而坐塗鴉了起來「當時畫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動作,自在且沒有任何的拘束。在大約國小吧,我模仿、寫生任何有趣的事物,當時只是想把所見放進這個白色方框裡,是沒有任何意念的,現在翻開以前的作品簿還是會覺得有些可愛。到了現在,因為生命歷程帶來深刻的事物與轉變,我覺得能夠畫圖這件事,變為嘗試紀錄日常的一種路徑,身為畫家能夠把一些現實中不可見的事物保留下來,不管是回憶或者想像也好,都是值得的。」

李俊儀的作品色彩隨著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大學從南部來到台北唸書,對於不同城市空間的幻想,以及自身面對人與人未知的情感事物,都是非常強烈的,當時他想將這份感覺訴諸於畫面上,就像是有人說過:「色彩是為了傳達內心的顫動與夢幻與憧憬。」它反映的是我們的內在、我們的生活。而到了近期作品使用的灰階和粉色調,他表示可能是心境上轉變為一種平靜的感受。延續兒時對於繪畫自由發展的態度,關於用色與技法沒有太制式的規範,他相信顏色會隨著時間與空間,以及創作者的心情所轉變。他舉例「藝術家彼得.多依格,作品中的色彩是很跳躍的,而在我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的作品也是一樣,時而濃烈時而平淡,是有著各自的表情和情緒在裡頭的,因此我相信色彩它是有一定的自明性,並不需要特別賦予它甚麼意義。」

李俊儀的創作起源於自身的內在,在現今的社會與環境,人們多少有些埋藏於內心深處的小小脆弱,抑或對於情感的不解,同樣的他也是如此,這時他偶爾會翻閱心靈相關書籍,自我釋放並將情緒化解,正視自我的內心與特質。下面兩段為本次展出主要的兩個創作論述與脈絡:

情感記憶的通道 A tunnel of emotional memory 

記憶中的微小片段對我來說就猶如電影播映時停滯的片面影像,不斷的顯現又消逝,捉摸不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覆蓋,過去的許多事情就會被我們淡忘,像是搖擺的蹺蹺板,當一邊的當下變重則過去的另一邊就會變輕,輕得無法記憶。人與人的情感、事物的樣貌、眼前的風景也都處於漸漸遺失的狀態。這些都是真真實實的持續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我們不願意去述說,慢慢地我們對本身應該有的樣子也逐漸形成了越來越遠的遙望和距離。

而在這裡我所創作的繪畫就像是一個連接內在的通道,以追憶作為一種回想過去的時間、事件的動作,重新地去理解與還原。我將單一畫面或連續的圖像作為進入記憶深層的一個入口,像是進入了一個想像的空間或是一個私密的情感房間,在此繪畫成為了一種進得去的內在空間。這些日常的、片段的、親暱之記憶,我想試著透過繪畫的言語組構出我們殘存在內心中難以言喻的感受和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意識與夢境的迴流之間和一個過去與現在斷裂的隙縫之中,欲找回生命原初的方向和意義。」

內心的花園Inner garden

在李俊儀心中投射出的一個理想化的存在,用以尋求安全感的一種依託,「花園」就是在此延伸出來的一種意象,是一個在面對日常中的幽隱的情緒時,所呈現出來的一個境地。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園,它並非一個實際之物,而是一個概念、一個幻景,儲存於內心的深處靜謐舒適的內在位置上,一個可以自由抒發情緒、表達奇想、慾念和心靈活動的地方。在畫面中時常出現著許多符號和物件的線索,都各自有著與自身經驗的貼合,就像將內在的呢喃拋飛到了另一個彼方,而在那裡我們可以傾聽自己所發出的聲音。有時候我們必須相信,表象之下的世界才是事實。

而畫面中出現的神秘森林、氤氳的水漾或是透明寶石水晶般的溫柔奇幻的質地,人的形體消融在草叢的場景裡頭,恍惚且不明確的樣貌,就敘述著進入一個虛幻迷離不真實的空間中。這種似曾相似的場景,是夢境還是回憶並不得而知,他只知道在這裡世界的一切都是深邃且幽靜的。能捉摸的是從我們的意識中感知到的些許的模樣。是記憶中的自己曾經出現的某個地方,又或者是消逝在生命周遭的某個感觸和氣味。有時在細細咀嚼過後,才會發現在這裡得到的不只是記憶中的瑣碎,而是心靈中未被觸碰的一塊淨土。

兩者字面與概念上看似完全不一樣,但比較像一個先後順序,在作品當中兩個概念是融合並存的。繪畫之於他心理層面像是一種內在的反饋與展現,如同一個介面反觀創作者自身的生命與記憶、情感、歷程。「情感記憶的通道」仍在尋找自身情感的真實樣貌。而「內心的花園」則像是在尋找過程當中延伸出來的空間,私人而神秘的,像是避風港或是短暫停留之地。在作品《還原–我應該在這裡》當中出現的物件來自於日常接觸到的地點,例如客廳,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因為它雖然是一個很稀鬆平常的地方,但我們卻重來不太會去在意,就像是我們的意識中曾經出現過的地方,在這裡發生的一切情感動作,卻好像漸漸地變得模糊了。因此畫面中觀看鏡中的自我用意就像是想要回應我們在此的意義為何。也是他一直想要呈現的,藉由繪畫找回那份原本的情感,那個遺忘的片段。

對於未來的態度就像是他的用色一般,不設限的自由發展,也許未來能夠到不同城鎮駐村,不同的風景與路途,帶來不同的激盪,跟創作專注於當下一樣,他珍惜每一天能夠做自己喜愛的事物與家人朋友相處,或是帶著狗出門散散步的日子,已是他所想要的。

 

圖/李俊儀、文章整理/黃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