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金車文藝講堂:陳沛元【聲源諦聽|回歸生命中心的療癒藝術】金車文藝講堂:陳沛元【聲源諦聽|回歸生命中心的療癒藝術】
NEXT →
CULTURAL SALON 文藝講堂
Mar. 23 2024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Mar. 23 2024

講堂介紹

尋覓自我與聲音的長河
對陳沛元而言,聲音猶如夜空中的繁星,閃爍即逝,但總能在片刻間撩動心弦。他尤其被聲音療癒的過程所吸引,視之為一種存在於當下感知中,一瞬而神秘的體驗。他透露:「我對這種流逝之美的特性深感著迷,那瞬間的存在,短暫而純粹,恍若一場夢境般,因為它無法被典藏,唯有當下的演奏,才能領略其無比之奧妙。」這也是他決意成為音療師的其中原因之一。

訪談那天,陳沛元散發著溫暖和諧的氣息,他的言談透露對他人內心的洞察,讓人倍感親近。陳沛元既是年輕的樂器演奏者,更是一位致力於將音樂和療癒結合的靈性導師,他分享自己開始接觸以及學習聲音療癒的經歷,當時他19歲,在實踐大學的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就讀,在和同儕一同探索課業的日常生活裡,他逐漸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同齡人的不同,這種差異令他充滿對自我的疑惑與迷茫。或許在校園裡,他感受到了一種無法言喻的內在召喚,一股強大的力量正驅使著他超越日常的框架,去尋找生命更深層次的意義和目標。 

陳沛元表示,他深愛著印度文化對生命的獨特看法,這與他的世界觀高度契合。在印度文化中,他們相信吠陀經中所載的一句至理名言:「聲音是神,音樂即宇宙。」這樣的啟示激發他的好奇,也促使他前往印度,展開一場尋找自我的奇妙征程,探索能量和療癒之道的旅途。

在印度,他發現,精神和靈魂其實與聲音很相似,聲音,是一種無形的震動頻率,是一種能量,與物理世界的性質截然不同,它是一種當下的感官經驗,僅存在某段時間中。而這段心靈旅程,點燃了他對聲音與精神更深層次的探索。在接下來的歲月時光中,他繼續走訪世界,探索西藏、不丹、西伯利亞高原、泰國等地,學習著傳統樂器的演奏技巧和喉音的神祕韻律,不斷精進自我,讓每一段尋覓之旅成為他拼湊自我的一塊拼圖,彼此緊密相連,組成一幅完整的心靈圖景。

認識「聲音療癒」和「療癒音樂」
許多人對「聲音療癒」和「療癒音樂」的差異感到好奇,陳沛元解釋道:「雖然兩者都涉及聲音和音樂,但並非同一概念。」首先,「聲音療癒」是一種治療形式,它的目地是利用聲音的振動和頻率來促進身體、心理和情緒上的健康和平衡;這種治療通常在聲音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通常會使⽤頌缽、⾳叉、銅鑼…等聲⾳⼯具來進⾏療癒,可以個⼈或群體應⽤,產⽣臨床、⼼理和壓⼒緩解等治療效果。

⽽另⼀⽅⾯,「療癒⾳樂」則是⼀種靈性的⾳樂形式,旨在創造冥想、和諧的氛圍,通過以覺察⼒聆聽⾳樂來進入靜⼼的效果,可以幫助⼈們放鬆、降低壓⼒、轉化情緒和平衡⼼理狀態。這種⾳樂可以是⾃然聲⾳、環境⾳樂以及緩慢出神的節奏性⾳樂等。雖然兩者都涉及聲⾳和⾳樂,但聲⾳療癒注重於療癒⾳頻對⼈體、脈輪、能量系統的調整平衡,⽽療癒⾳樂則注重於通過⾳樂本⾝的靈性、情感氛圍來達到靜⼼效果。兩者可以單獨應⽤,也可以結合使⽤,根據個⼈需求和⽬的來選擇適合的治療⽅式。

他在尋找樂器的旅程中,特別分享三昧琴的獲得是一段特別的故事。鈦金頌缽,正名為「三昧琴」,製作地點是位於日本三大神山之一的「白山」,鍛造大師們每年在嚴寒中精心打造不到一百個琴缽,將鈦金屬鍛煉成烈火中所感受到的天然音律。當時的他,在那片神聖的土地上,陳沛元聽見了三昧琴對自己的呼喚,那一刻,語言已不再是隔閡,心靈在音樂神靈的引導下,得以真切相通。

本次講座內容
從校園到印度,從設計到聲音療癒,陳沛元的人生旅程彷彿是一首精采動人的樂章,在每一個音符交織的時空裡,彷彿使聆聽的人們漂浮於永恆的河流之中,讓每一個音符,都是個體與宇宙之間的⼀次對話,超越時空的⼼靈共振,讓⼈深深感受到⽣命的美好和意義。

這次的講座對於陳沛元而言也是一次創作的歷程。他將其視為一種梳理創作者與作品本身真實樣貌的過程,內容將圍繞著尋覓、旅程以及回歸等生命循環的主題展開,描述了一位旅行者是如何將聲音視為創作媒材、修行之道、療癒之門,以及明心見性的無聲之聲。

在演講中,他將分享十多年來對聲音療癒的探索,包括前往印度與世界各地學習療癒和儀式音樂的經歷。同時,他也會提到用聲音進行跨領域創作的經驗,例如他曾與其他藝術家跨域合作的作品,包括與玖格設計、生物藝術家林沛瑩合作的表演內容,或是在台北藝術節舉辦的植物音樂會等。

最後,他回到原點,重新定義自己的創作,並將這些⼼得、觀察與聽眾分享。這場演講不僅展現了陳沛元的藝術追求和創作精神,也啟發了聽眾對聲音和療癒的探索與理解,期盼將聲音的神秘力量帶給聽眾,諦聽物質以外的美好聲源。
 

資料提供/陳沛元   採訪編輯/鄧乃文